日前,走出花都广场地铁站A、C出口,1212平方米的波浪形车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700余个非机动车位按区域整齐划分,市民取车时再也无需担心日晒雨淋或车辆被围堵。
“以前暴雨天取车像‘落汤鸡’,现在走到车棚下滴水不沾。”每日骑行通勤的陈女士展示着手机里的对比照片感慨道,“这个‘城市家具’真是既美观又实用。”据反馈,改造后该区域非机动车停放秩序明显改善,市民普遍认为出行体验显著提升。
花都广场地铁口便民停车棚。受访者供图
花都广场地铁站作为广州北部重要交通节点,承载着周边居民“最后一公里”出行需求。此前,该站A、C出入口非机动车停放问题较为突出,比如露天停放易致居民车辆日晒受损、雨天骑行不便;部分区域人车交织,居民通行需格外留心;无序停放影响步行空间,携带大件物品或推婴儿车尤为受阻等。
“车辆露天停放损耗大,雨天骑起来确实不舒服。”市民李先生对此颇有感触。停放密集加之缺乏遮护设施,让部分乘客取车耗时较长,“找车有时要花十多分钟,碰上雨天更耽误事”。
便捷停放、快速取车、车辆免受日晒雨淋,是周边居民最朴素的期盼。这看似简单的停车诉求,实则紧密连接着大家的通勤效率和生活幸福感。面对民生诉求与城市发展的双重命题,花都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“绣花功夫”实施非机动车停车区域综合治理,通过创新设计与功能整合,打造出兼具实用、美观与环保价值的民生工程。
停车棚科学规划停车区域。受访者供图
在花都广场地铁站A、C出口,一座便民车棚以钢架轻质结构和流畅曲线突破传统形态,成为区域新地标。设计师通过“绿篱遮护+层次种植”的景观手法,使银灰色车棚与周边绿化自然过渡,既保持了现代建筑的视觉张力,又通过绿植柔化硬质结构,实现人工构筑物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。
绿篱遮护保持景观协调。受访者供图
便民棚出入口创新采用“植物组团+中式景墙”的景观提升策略,以灌木绿篱构成柔性隔离带,搭配镂空景墙形成硬质边界,共同将原本闲置的边角区域转化为兼具引导性与观赏性的精致节点。
便民棚出入口造景。受访者供图
这处融合美感与功能的便民设施,更切实解决了市民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出行难题。每日往返市区通勤的市民,从此告别“提前出门找车位”“担心电动车日晒雨淋”的困扰。正如市民宋女士所说:“现在下班回家,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车,也不用担心车子被晒坏或者淋湿了,感觉生活都变得更加美好了。”便民车棚不仅是物理空间的“遮雨棚”,更成为传递城市关怀的“暖心棚”。
停车棚下非机动车整齐停放。受访者供图
花都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,凝聚各方力量,推动更多小而精、见效快、惠民生的微更新项目落地,让花都样本的经验有效辐射带动全域城市品质提升。
从破解“乱停车”的民生小事,到践行绿色发展的城市战略,花都区以绣花功夫雕琢城市空间的实践,正是广州市“老城市新活力”建设在基层的生动注脚。随着更多“小而美”的民生工程落地,这座千年商都正以精细化治理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。
南方+记者 周甫琦
通讯员 陈致清 温灵玲
Powered by 大发官方最新代理邀请码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